教育
主办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国际刊号:1671-5861
国内刊号:50-9238/G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9753 人次
 
    本刊论文
美的规律

  〔摘要〕美学是一门科学,它研究现实中美好事物、人对世界的审美认识的特点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一般原则。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感却是主观的;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关键在于衡量美的尺度,把握美的标准。

  〔关键词〕美的存在 美的创造 美的标准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谈功利的人多,谈美的人少,谈美的规律的则少之又少。这种情况连文艺界也不能幸免。于是,各种报刊杂志上,功利主义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在这种形势下,想谈点美的规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但功利主义泛滥并非福音,因此尽管不合时宜,还是应该谈点美的规律。

  美学是一门科学,它研究现实中美好事物、人对世界的审美认识的特点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一般原则。美学在久远的奴隶制时代,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就产生了。古代思想家论证了关于美以及艺术都是客观世界通过模仿的再现的原理,认为现实的物质属性、联系、关系、规律性是美的客观基础,具体的美就是各个部分的匀称、比例和谐调,就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有机的完整性、合理性等等。这些思想被以后时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接受,并且加以发展了。例如,在文艺复兴时代,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研究艺术问题的领域,在列奥纳多·达芬奇、阿尔贝蒂、丢勒、蒙顿的论文中,在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其他艺术家、思想家的某些言论中都得到了发展。这些艺术家、思想家认为,实在的感性世界是审美认识和创作的取之不尽的唯一泉源。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理论的显著特征,就是这些理论的具体性、对象性、同审美实践的紧密联系。这个时代的理论家们提出了关于艺术真实,关于审美理想、幻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关于艺术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在启蒙运动时代,美学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英国的启蒙运动者洛克等人十分注意揭示美好、崇高的客观基础,研究审美趣味、艺术的教育意义等问题。法国的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等人着重强调了审美意识的道德政治意义,他们认为,这种道德政治意义就在于反映客观世界。

  马克思以前的美学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理论。其特点是:把美学领域内理论上的探索同自己时代的解放斗争和艺术实践直接联系起来,承认生活是艺术的基本泉源,为思想性、人民性和现实主义进行不懈的斗争,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并批判美学中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

  尽管马克思以前的美学思想取得了一切积极的成果,美学只是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产生才变成真正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认为,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于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一切形式的创作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艺术认识的规律和反映现实的规律来进行创作的特殊统一体。美学是世界观的科学,它不同于那种关于艺术的专门理论科学和历史科学。美学研究艺术对现实的关系问题,并且研究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的关系。

  由此可见,“美”和美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是美学的最重要范畴之一,可以用来说明和评价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的一些审美属性,如完美性、和谐性、表现力等,也可以用来评价人的外貌或内在品格,评价人的行为、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等。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比如武夷山很美,黄山很美,张家界很美,是否可以说没有人类的欣赏这种美就不存在?贝多芬的音乐很美,施特劳斯的音乐很美,但聋子却欣赏不到这种美。能因为聋子欣赏不到这种美而否定其客观存在吗?米开郎基罗的雕塑很美,达芬奇的绘画很美,但瞎子欣赏不到这种美。能因为瞎子欣赏不到这种美而否定其客观存在吗?显然,武夷山、黄山、张家界的美不因人类的欣赏而更美,也不因没有人类的欣赏而丧失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在欣赏自然风光时产生美感。美感与美是两个不同概念,属审美范畴。审美感是人由于对周围现实的审美特性(如社会关系中、人的行动中、艺术中的美和丑、崇高和卑劣、悲剧性和喜剧性)有了感知而产生的特殊感受。审美感的形成是在人的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在人对周围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实现的。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观点来看,审美感是深受社会制约的,它反映社会的审美意识,但同时却带有人的个性特征。人见了美好的事物会产生美感,见了丑恶的事物会产生恶感。但不同的人见了同一事物所产生的美感或恶感却会有所不同。例如当前流行瘦美,有的女孩采用类似自残的手段追求瘦,瘦到只剩下骨骼,以为很美,但他人并不一定以为美。当前功利性文艺作品多,是因为有足够的读者。读者多并不等于作品好。作为文艺工作者,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用真正美好的作品熏陶、感化广大读者。还要说为了求生存,不得不作些媚俗的作品,将功过归于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就不能创造美吗?

  劳动可以创造美,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美;美可以由劳动创造,但不是所有的美都由劳动创造。

  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无数美的事物是由人类的劳动创造的。金字塔、长城、卢浮宫、圆明园、悉尼歌剧院等等,实例不胜枚举。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劳动都能创造美,有的人类劳动甚至破坏了美。刀耕火种,放火烧山,就破坏了自然生态的美。有的劳动一方面创造了美,一方面又破坏了原有的美。如“蜀山兀,阿房出”;长江三峡建起大坝,“高峡出平湖”是一种美,但原来的三峡风光却被淹没。美可以由劳动创造,但不是所有的美都由劳动创造而成,如桂林山水,尼加拉瓜大瀑布,是由大自然塑造的美。

  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深恶痛绝,极尽批判之能事:“那么,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马克思批判的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异化劳动,即雇佣劳动不自愿的劳动。那么,据说是为求生存不得不作媚俗作品的人,是否其创作时所从事的是不自愿的、被压迫的强制劳动?是否其创作时是在否定自己,使自己的精神遭摧残,因而感到不幸?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异化劳动也发生变化。《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的导演、美术、作曲、演员,都是受雇佣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是受投资者支配的,是不自在的,即异化的劳动。就是这种异化劳动,却创造出震撼人心的美。

  由于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因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者为求生存而进行的功利目的明显的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但在现实中,有一些文艺工作者把功利放在第一位,见利忘义,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泡制出缺乏美的内涵的内容苍白的作品,抛弃艺术个性,导致艺术滑坡。于是就出现如何把握美的标准的问题,即衡量美的尺度。

  尺度指衡量事物性质、特征变量的标准、规范。总的尺度,指各种客观事物尺度的标准和规律;内在尺度,指人的尺度,是主体的本质、特征、规律。由于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总的尺度的标准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所以人的生产劳动、美的创造是全面的、多样的、自觉自由的。人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事物,其内在尺度是人自身的尺度,是人在实践中对任何一个总的尺度、客观事物规律性和对人自身规律性的把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尺度。这种内在的尺度衡量事物,改造事物,创造美,就是即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规律,又按照主体尺度的规律、人的本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事物,按照主体目的性、客体规律性去自觉、自由地改造客观,创造美,按照任何一种尺度和内在尺度是统一的关系,认识和按照自己内在的尺度去观察、体验、创造美,才能把握客观规律。只有在实践中把握任何物种的尺度,才能内省、反思、激起自我意识,认识人类的本质,从而把握自己的内在尺度;只有把二者统一,才能合规律,合目的地去能动创造,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发展美。异化劳动仍然是人类的劳动,尽管造成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但毕竟不同于动物的劳动,还是体现人类劳动的特点,即按照美的本质来建造。一般地说,劳动者不是消极地对待自己的异化劳动。在反抗和斗争中获得一事实上自己的劳动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人的本质。在被迫按照一定支配去劳动时,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类本质,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因此异化劳动能创造美。但是如果人在异化劳动中放弃反抗和斗争,完全丧失自由,完全收屈从于功利目的,自然就失去了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即使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文艺工作者也应某种程度地超脱功利目的,才能自由地创造美。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作家当然必然赚钱生活,但决不能为赚钱而写作。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教育》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教育》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