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主办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国际刊号:1671-5861
国内刊号:50-9238/G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9556 人次
 
    本刊论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内容提要]:目前城乡教育的差距远大于城乡经济的差距,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已经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城乡教育向同一水平发展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个长期奋斗目标,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教育导向,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更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制定并落实符合当地政府实际情况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各地区中小学布局,推进标准化的学校建设,同时,认真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同样也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均衡发展;教师素质;教育公平

  一、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意义

  首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在不断地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明确教育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而如何通过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同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系列改革中,迫切地需要实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重要举措,需要不断地促进教育公平;迫切地需要建立适合当地政府实际情况的现代教育体系。

  今年是我国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一年。而全面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积极完善教育办学体系,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则是我们在完成发展目标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点。

  教育发展不均衡,原因是多方面,如国情、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加速城乡各方面距离的拉大、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悬殊等,但普遍公认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差距所造成的,它是制约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我国教育的不公平,最大程度上体现为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形成了教育资源“城市优先”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普及程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造成城乡教育的较大差距,目前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年,相差近一倍。

  十六大党中央提出2020年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促进教育公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的基础,确保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则必须做到均衡发展。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均衡的概念,做到绝对的均衡是我们一个比较长远的奋斗目标。如果教育发展不均衡,必然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危及我国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因此,国家对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和家庭贫困学生倾斜,采取减免学杂费、资助扩面工程等,在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的的孩子都上得起学。通过这种基本的教育公平措施,既可以保证老百姓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能够通过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其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广大人民群众都感觉到子女上学难,究竟上学难在何处?从教育的实质上来讲,难在不但要上学,而且要上好学,不但要享受教育,而且要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公平角度来讲,教育是基础,人人获得劳动的平等权,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公平,只有解决好教育的平等权后,才能实现劳动的平等权。每个人都能上学,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获得劳动的平等权才有了基础。老百姓只有通过子女在考试中获得好的学业成绩,才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优质的高中、优质的大学去学习,将来才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成为公众选择学校的价值导向,哪一个地区、哪一所高中、初中学校,升学率高,家长认可的程度就高,那么生源就好;升学率低的,社会认可程度就低,生源就差。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优质学校”生满为患,“薄弱学校”门可罗雀的现象。久而久之,“优质学校”由于班额有限,不得不抬高收费的标准,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就产生了。所以说只有做到“都能上好学”才可以说城乡教育发展相对均衡了。现代社会的教育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科学技术的“孵化器”,更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因此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影响十分巨大 。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民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几年,从中央、省、市、县(市)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在积极落实“都能上好学”这项工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公平,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

  在我国各项科学事业不断积极发展的大潮流中,教育的均衡则是这一潮流不断向前的保障。人不可以无学,无论经济结构调整也好,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也罢,都需要知识技能作保障,没有教育的地区平衡,没有一个强大的教育事业,没有众多掌握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也就无法谈科学发展、民生发展的问题。

  而从劳动者个体微观角度来讲,就业乃民生之本。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生计,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不在于他的劳动力,而在于他的劳动能力。知识是能力,知识是竞争力,而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靠教育来实施。都能上学,都能上得起学,只是解决了一个教育是基础的问题,而都能上好学,才有可能解决教育区域平衡化、教育是保障、教育是依靠的问题。

  三、促进城乡教育的多元发展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

  容

  通过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所属区域内各学校在发展投入与发展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在各自的特色发展、品牌发展上做文章,促进城乡教育的多元发展,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教育的深层次矛盾,达到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目标。

  应试教育下,考试考什么,学校就重视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音乐、体育、美术等非升学考试科目,被学校、教师甚至是家长人为地弱化或削减掉了。所以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但能真正实现或实践的地区比较少。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处不言而喻,但要想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处理好应试学科与非应试学科的关系,处理好城乡教育平衡化的问题,处理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有效利用的问题。

  因此着力抓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再停留在讨论与研究的表层,而是进入了全面实践内涵发展,使素质教育全面铺开,扎实推进,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真正落到了实处。也只有这样,才真正把城乡教育发展均衡的问题解决好。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别、多层次的,既需要一批高、精、尖的精英,同时也需要一大批中初级技能型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有技能、肯实践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这就要求我们“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不能厚此薄彼,而是应使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的和谐。

  四、认真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在师

  资资源调置上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明天,是“科教兴国”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富有与贫困。近年来,我国的教师素质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城乡教师资源的差距依然很大,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教育的贫困现状特别明显。解决“农村”问题是治国之本,抓好“农村的教育”问题则是兴国之源,为此,党在“十一五”计划中,明确规定,把扶持农村的基础教育作为十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种现实困难的考验下,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推进城乡教师的资源互补,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尽快缩小城乡中小学之间的差距,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是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策略。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影响着教育的均衡发展。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要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要均衡和谐发展,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师资的优化配置。根据地方政府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师资水平的差距,是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教师》第三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近几年来,省、市、县各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较快,但学校之间是不平衡的,随着入学高峰的回落,再加上受人事政策的限制,所暴露出的问题较多。比如: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在有些学校已相当严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初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能力、教育科研的水平还须进一步的提高,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受高考升学的压力,高中教师还不够放手大胆,对高中课程改革还不能入木三分。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深化教职工全员岗位聘任制、上岗竞争制、流动双向选择制、经济待遇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制,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导向制等。以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加速新一轮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了实现师资均衡,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大力支持,面向农村教师组织实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的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每位教师都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法制观和教育管理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其次,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教下乡服务工作,定期选派优秀毕业生和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办学薄弱的农村学校支教;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通过这些措施以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秀资源共享、有效成果共享。

  我们强调城乡各学校要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说每所学校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发展水平。教育均衡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均衡,教育均衡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是降低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的标准,不是忽视城乡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是大力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每一所学校的特性,教好每一位学生,实现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相对均衡。

  总之,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揽教育的全局工作,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坚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手段,定会促进各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教育》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教育》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